Page 29 - 0707 中華民國中小學-科教館60年特刊-電子書
P. 29
經驗傳承-人物專訪
科學‧生活 真心投入科學之中 科學人擁有的科學心 流通。以上的制度,都能為科展注入
「唯有真心投入到科展中,所學 一股新的能量。
師大科學教育研究所教授—劉湘瑤 到的東西才會是你的。」教授在觀察 如果你正參與科展,劉教授的建
與評審了多件的科展作品後,向我們 議是:「在做科展時,有時候也要『叛
分享了這個重要的觀念。選手們必須 逆』一點,有時勇於表達自己的想法,
有很強的內部動機,才能讓他人明確 出於本心去投入你所做的每一樣東西,
感受到自己對於科學研究的熱情,呈 在過程中一定能獲得成就感。」最後得
現的成果也才能深入人心。如果少了 到的不見得是優秀的名次,但一定能在
作者本身的意識與想法,縱使作品十 研究的過程中獲得自己所渴望的知識。
分完美,也會讓人質疑其完美作品的 我們與科學的距離 新課綱將拉近彼此
背後是否由教師、家長主導,抑或是
在我們蒐集教授的資料時,發現
為了升學而準備。
教授曾參與 108 新課綱的「探究與實
科展的參賽者如能保留著對科學
作」課程設計,而身為新課綱第一屆
的熱忱,盡己所能呈現每樣作品,或
的我們自然十分好奇,「探究與實作」
許不完美,但就是竭盡全力、發自科
課程是否能引發學生對於自然科學的
學心的結晶。此外,教授認為團隊的
探究心呢?
分工可以培養分享的美德,做研究將
教授說道:「探究與實作課程其
再也不是孤軍奮戰,而是有福同享、
實就是科展精神的展現,希望將學習的
有難同當。如此一來,每一顆科學之
主導權放在學生身上。學生願意主動
心,將能夠注入更多暖流。
去發現並解決問題,老師變成引導及輔
科展現行的競賽制度是希望藉由
助的角色,從此讓教與學的互動不再
相互切磋使選手們更進步,但有競賽
僵化。」教育本是世代間的經驗傳承,
必定有勝敗,一時的落敗可能會對選
但在這資訊流動快速、網路資源發達
手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除了選手本
的時代,教育在創新與改革的同時,
身的心情調適外,劉教授也建議科展
連帶影響學生:學習不再是侷限於知
能有更多元化的評審方式,例如:網
識的記憶,而是探索自己的一種管道,
路票選、參賽者互評等制度,甚至可
認知沒有人是完美的,但每個人都是獨
以讓參賽者體驗當評審,讓彼此能站
特的。藉由這類的課程,可以更加了
在不同角度去看待事物,藉此了解彼
解自我的需求、興趣和長處,在未來淋
此的想法。此時,想法的流通就會是
漓盡致地揮灑自我,隨著時間的催化,
雙向的、多向的,而不是固定的單向
必定能感受到新課程所帶來的新力量。
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