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我把你變大了…斑潛蠅
初小組 第一名
縣 市:高雄市
校 名:獅甲國小
作 者:潘育婷、許桓瑜、洪偉倫、黃智謙
指導教師:古振宏、楊金葉
大家好,我是高雄市獅甲國小四年一班的洪偉倫,我個子矮小又好動,今年10歲,成績馬馬虎虎,興趣是打籃球、打電動、跑步……等等,哥哥和我曾經在長庚的游泳池來回游了四十幾趟,游完時,教練送我們每人各一副蛙鏡,這是我最得意的一件事情。放學以後,我喜歡到同學家去寫功課,順便玩遊戲。我每天都過得很快樂,我很榮幸參加這次的科展。
我叫許桓瑜,我就讀高雄市獅甲國小四年級,我們家有三個姊妹,相處得很融洽,在求學過程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參加全國科展,尤其是,泡製醋酸液和用豆渣製成有機肥料的過程中,那味道實在令人難忘(有酸臭味)。但這一次參加科展能得到全國第一名,我好高興啊!
關鍵詞:生活史、食痕、防治法
一、研究動機
每次經過停車場的菜圃區時,總是被那掛在枝葉間玲瓏剔透的小蕃茄所吸引。有一天,我們突然發現一片片的葉片上有一道道的彎曲的灰白色線條,心裡有很多疑問,於是我們就到自然科教室請教自然老師。老師告訴我們,這是昆蟲的食痕。但我們並不知道到底是哪一種昆蟲的傑作,在老師的協助指導下,我們開始展開對這可愛的小蟲子的認識。
二、研究目的
1.探討葉片上白色半透明的卵是什麼昆蟲的卵?
2.探討斑潛蠅的生活史。
3.探討斑潛蠅的習性。
4.尋找防治斑潛蠅蔓延的方法。
三、研究設備
小蕃茄種子、泥土、有機肥料、花盒、鏟子、小竹片、水管、澆水壺、蒜頭、辣椒、豆漿、黑糖、孔雀菊、溫度計、牛奶瓶、噴霧器、醋酸液、量杯、放大鏡、透明盒、橘子皮、塑膠袋、相機、碼錶。
四、研究過程
觀察一
白色半透明的卵是什麼昆蟲的卵?
方法:
在小蕃茄的莖、葉子上找到幾隻小蟲,放在培養皿中,用放大鏡觀察。
結果:
1.為體長3公厘左右之小型蒼蠅,顏面、胸部、兩側及腹部為黃色,其餘為具光澤之黑色,頭端略呈鉛筆尖銳,雌的翅膀為有光澤的灰白色;雄的則是淡紫色的光澤。
2.雌蟲腹部末端具發達產卵管,雄蟲之體型比雌蟲小且無產卵管。
3.屬於雙翅目,潛蠅科。
觀察二
斑潛蠅如何產卵?
方法:
捉幾隻雌成蟲及葉片,用放大鏡觀察。
結果:
1.雌成蟲用前腳抓葉表面後再用產卵管銼破葉表面,把卵產在葉的組織內。
2.卵呈橢圓形,直徑約0.3公厘,白色半透明單粒狀。
觀察三
斑潛蠅的卵如何孵化。
方法:
在有卵的葉片上的葉柄處作記號觀察。
結果:
經過二天,卵由白色半透明慢慢變成扁平乳白色,孵化出的幼蟲成蛆狀,在葉內海棉組織中鑽蝕。
觀察四
幼蟲如何在葉內形成食痕?
方法:
分別在五片葉子的葉柄處做記號,觀察日從11月3日至11月17日止。
結果:
1.每片葉子有灰白色彎曲隧道,路線均不大相同。
2.沿著食痕內有一粒一粒的黑色排泄物排列著。
3.整片葉子佈滿密密麻麻的食痕後,葉片僅剩上下表皮,葉子開始有枯黃焦乾的現象。
4.成蟲的顏色由乳白色 淡淡的黃色 淡褐色,且體積也變大,食痕也變寬。
發現:
幼蟲在葉肉內經過2次脫皮為3齡,較不易觀察其何時脫皮,僅能從顏色中分辨,由乳白色 淡淡的黃色 淡褐色。
觀察五
老熟幼蟲羽化情形。
方法1:
用放大鏡在土中觀察。(從11月3日至11月30日)
結果:
大部份老熟幼蟲(前端乳黃色,後端白色,體長約2.15公厘)鑽出食道在葉面上化成蛹(橢圓形,體長2公厘,初金黃色,會到處移動,12∼15分鐘後靜止,呈休眠狀態;後深褐色)或掉落土中化蛹,經過10天至12天陸續有斑潛蠅羽化而出。
發現:
在土中不易觀察,蛹是如何羽化成成蟲。
方法2:
用放大鏡觀察葉背上的蛹(從89年1月28日至89年2月12日)。
結果:
1.有一片暗褐色碎片懸掛在葉背上。
2.過2天有數條長5公厘的白鬚抓住葉片,另有二片黃褐色碎片。
3.再過5天仍懸掛在原處,但白鬚有縮短現象,顏色也變淡咖啡,另二片漸呈暗褐色,蛹體也縮小趴在葉片上。
4.再過8天則羽化成斑潛蠅(觸角之鞭毛、腳之脛節及跗節黃褐色,前胸、中胸背板具光澤之黑色,每節後緣具黃色橫紋,頭部顏面、觸角、胸部側板均為黃色;雌蟲尾端有黑色產卵管。)
發現:
其中有2天有下一些小雨,故影響其羽化。
觀察六
斑潛蠅求偶與交配方式。
方法1:
分別在二個透明塑膠袋內各裝入三隻雌雄成蟲。
結果:
1.雄斑潛蠅以振動發聲吸引雌成蟲,並用霸王硬上弓方式追逐雌成蟲。
2.採取雌上雄下頭尾相向來交配。第一次約52分鐘後分開,各自休息。雌成蟲19分鐘後醒來用腳搖雄成蟲。
3.總共約4次,最短時間也有20分鐘,大部份在上午9時至14時之間交配。
觀察七
斑潛蠅喜歡從何處入葉肉內?
方法:
用放大鏡觀察(88年11月3日、11月10日、11月17日三天),葉片每次20片。
結果:
如記錄表一
表一 不同葉片下斑潛蠅的數量
1.大部份成蟲由莖 葉柄 葉緣。
2.葉片愈靠近泥土愈多食痕。
3.最頂端則無食痕。
4.每片葉片上不超過三隻斑潛蠅。
5.果實卻玲瓏剔透。
觀察八
陽光對斑潛蠅的影響。
方法:
捉五隻斑潛蠅放入培養皿中,旁邊擺溫度計,觀察活動情形。
結果:
如記錄表二
表二 不同溫度下斑潛蠅的活動情形
發現:
1.斑潛蠅在白天活動,夜晚幾乎是靜止狀態。
2.活動力最佳在20 ∼28 。
五、實驗結果
實驗一
泥土中的溫度、溼度對斑潛蠅羽化的影響。
方法:
分別用100CC、150CC、200CC、250CC、300CC的水澆到蕃茄盒栽中,經過二小時後,再分別用溫度計量溫度,看看斑潛蠅的數量。
結果:
如記錄表三
表三 不同的溫度、溼度之下斑潛蠅的數量
發現:
1.溫度在25 時最適合斑潛蠅羽化。
2.用250CC的水量也較合斑潛蠅習性。
3.溫度太低與太高均不適宜斑潛蠅生長。
4.太溼、太乾亦不適合斑潛蠅生存環境。
※但每一盒蕃茄上葉片上食痕多寡,會影響它的數量,故有一些的誤差。
實驗二
溫度對斑潛蠅的影響。
方法:
各捉五隻斑潛蠅分別放進冷凍庫及冷藏室,旁邊放溫度計,經過1分鐘、3分鐘、5分鐘、10分鐘後取出觀察它經過多久方又開始活動。
結果:
如記錄表四
發現:
1.溫度下降愈低,相對的也要等到溫度回升到較高(20。C ∼25。C )時,才會恢復正常的活動。
2.冷凍庫恢復的時間較冷藏室短,跟急速冷凍有關。
3.冷凍庫恢復的情形較佳;腳會動後,在3秒∼8秒間就會移動。
4.冷藏室內恢復的時間較長,且活動很緩慢。
表四 不同的溫度下斑潛蠅的活動情形
實驗三
孔雀菊、橘子皮、蒜頭、辣椒、醋酸液對斑潛蠅防治的情形。
方法:
1.把孔雀菊種於小蕃茄盒中。
2.挖洞把橘子皮埋入小蕃茄盒中。
3.每星期一次把蒜頭、辣椒液澆入蕃茄盒中。
4.把醋酸液每星期噴一次在葉子上及土中。
結果:
把葉片上有食痕數量記錄如表五
說明:
1.醋酸液的製造是用5公升煮熟的豆漿加1斤的黑糖混合浸泡,溫度大約40 (在陽光下晒二小時),又需發酵三星期後方可使用。
2.蒜辣液是以5加侖水加3斤蒜頭、2斤辣椒混合浸泡,經二星期才開始使用。
發現:
醋酸液改三天噴一次後,發覺食痕不再延長,接著幼蟲萎縮了。
表五 使用不同防治法之後葉片上出現食痕的次數表
六、討論
1.觀察幼虫在蛹化前會經過3或4次的蛻皮(有的書記載3次,有的卻是4次的蛻皮。),因在葉肉中進行且有排泄物,故僅能從顏色中分辨,而顏色又相接近,可能觀察時有疏忽或品種不同之故。
2.蛹在泥土中羽化過程不易觀察,對數量、溼度亦造成誤差,繼續研究如何控制變因。
3.斑潛蠅在冷凍庫及冷藏室中的實驗不易,也是急需突破處。
4.網室鋼架成本較高且必需在空曠處架設效果佳,否則反而擋陽光(有部分蛹也會黏在網上)。
5.市面上有機蔬菜均用蘇力菌噴灑,但成本高,一小瓶90元。
6.自製醋酸液成本低,何況把豆渣(20公斤)+優酪乳(1000CC)+雞蛋(2個)再配合水成液體狀當成肥料,是一種良好肥料(正在實驗中)。
7.希望能繼續研究以自製肥料栽種會遭受斑潛蠅危害的蔬菜,繼續觀察成長的過程。
七、結論
1.斑潛蠅是完全變態的昆蟲,它的生活史即由卵→幼蟲→蛹→成蟲(約17天為一世代)。
(1) 體長約3公厘,雌蟲尾端呈黑色發達之產卵管,而雄蟲則無,體長也較小。
(2) 頭部顏面、觸角、胸部之側板、腹部之腹面及腳之基節均黃色,觸角之鞭毛、腳之脛節及跗節黃褐色。前胸及中胸背板具光澤之黑色,腹部背面黑色,每節後緣具黃色橫紋。
2.卵呈半透明白色橢圓形,長約0.3公厘,產於葉的組織內,單粒。
3.幼蟲乳白色蛆形,老熟幼蟲前端乳黃色,後端白色,體長2.15公厘,共有三個齡,發育歷時五至六天,老熟幼蟲於土中化蛹,但有少數在葉背隱蔽處。
4.蛹橢圓形,長約2公厘,金黃色後變暗褐色。剛化成的蛹會到處移動約12至15分鐘後,接著不動,呈休眠狀態。在25 羽化率達90%以上。最適合溼度30%∼70%。
5.雌成蟲大都在葉面內緣,靠近葉柄處,以產卵管刺破葉面,在組織內產卵並吸吮汁液,使葉片僅剩上下表皮,形成曲折的灰白色隧道食痕(沿著食痕中間處又有黑色顆粒排列)促使葉片乾枯,生長受阻。雌蟲一生產卵約110-300粒,為20世代左右,3─6月及10─翌年2月為發生期,其中以乾旱無雨的11月及6月為高峰期,雨季反而少之又少,由觀察得知11月的確最多。
6.剛羽化的成虫在當天即進行多次交配,交配時間大約20至52分鐘,第二天即達99%。
7.斑潛蠅最適宜溫度約20至28 ,溫度降低時,它的活動會慢下來甚至呈現假死狀態;當溫度回升時,它又開始動起來,等到回升到適宜溫度即恢復正常的活動;溫度在30 時活動又慢下來,到33 它就停止活動,最後又是假死狀態動也不動,等到溫度回降至適宜的溫度,馬上恢復正常活動,但溫度達42度時則死亡。
8.溫度下降愈低,相對的也要等到回升到較高溫度時,才會恢復正常的活動情形。
9.在冷凍庫中比冷藏室中恢復的時間較短,活動力也較強。
10.斑潛蠅高峰期會造成植物枯黃焦乾現象,影響蕃茄的產量,果實卻不受影響。
11.斑潛蠅食性甚雜,為害作物有刺茄、菊花、野莧、紫背草、昭和草、萵苣、芥菜、花椰菜、A菜、龍葵、蕃茄等。
12.我們發現:
(1) 孔雀菊、橘子皮對斑潛蠅的防治不彰。
(2) 蒜辣液的效果稍微好一點。
(3) 醋酸液的效果最佳,成本也很低廉。(但有一股酸臭味)
八、參考資料
1.蕃薯藤網路-
(1)劉達修、王雪香─「蔬菜病虫害綜合防治專輯」,1997,葉9頁。
(2)林益昇、方敏男─「蔬菜病虫害綜合防治專輯」,1997,瓜13、23頁。
(3)王清玲、林鳳琪─台灣花木害蟲,1997,134、145頁。
2.怎樣栽培蔬菜─農文協會編製,五陵出版社,1998年。
3.四季小百科─鄭元春,東方出版社,1990年。
4.親親自然─歐陽林武,親親自然雜誌社,1991年,(12頁)。
評語
這件作品平實中富創意,觀察仔細入微,完整性及表達能力俱佳。對斑潛蠅生活史的卵期、幼蟲期、蛹期及成蟲期都有拍照放大,符合題意。
對於生物防治方法,採自然情形下實施,不具毒性而頗具效果,值得推廣。
對於影響斑潛蠅的環境因子雖然有調查數據,應該有平均值,以及圖表顯示,則更具實驗數據的完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