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最新消息  > [新聞稿]第59屆全國中小學科學展覽獎項出爐
最新消息
[新聞稿]第59屆全國中小學科學展覽獎項出爐

第59屆全國科展獎項出爐

     第59屆中華民國中小學科學展覽會,今(7月26日)於高雄展覽館舉行頒獎暨閉幕典禮,由教育部潘文忠部長頒發「縣市團體獎」,並嘉勉全體參賽師生對科學研究的堅持與毅力。部長也於頒發「優良指導教師獎」時,特別感謝每位投入指導的教師,用心培養學生科學思考的能力,扎根我國科學教育的實力。
    主辦單位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指出,今年共由103位評審委員參與評審,總計頒發第一名26件、第二名26件、第三名60件、佳作81件,團體合作獎及(鄉土)教材獎、探究精神獎共計80件。特別獎包含「TDK獎」、「崇友創新研究獎」、「台灣康寧創新獎」、「博通大師國際獎」、「微軟少年英雄獎」、「大成獎」、「女力創新獎」以及「聯發科技創造無限可能獎」。各組各科別第一名得獎者將於8月1日至總統府接受總統蔡英文親自接見表揚,並安排至中央研究院參訪與院內科學家對談。
    今年全國各級學校科展參賽作品達12,496件,經初選參加地方展覽的作品有4,753件,最後進入全國展覽會的作品只有400件作品,約佔3%,在此激烈競爭中,由臺北市及花蓮縣獲得縣市團體獎。
    評審總召集人林榮耀院士表示,今年參加科學展覽件數共400件及得獎獎項數目共273件,與往年比較今年科展作品其學術水準提升,其應用價值也提高,故今年作品發表於學術刊物,與獲得專利件數均可望提升。今年「物理與天文科」共有56件,作品研究比往年實驗完整,能依嚴謹科學方法分析,提出新穎觀念,有些用自行開發實驗儀器,發覺物理內涵,並呈現軟硬體,高度協調能力,但有些研究可加強其前瞻性研究。有些研究作品特別就日常生活現象做為研究,此物理解釋,值得嘉許。「化學科」共有49件,作品國中有些具有創意紀錄,大多數作品設計符合科學之原理與思考,高中作品之學術水準比往年高,學生表達能力佳,實驗記錄簿內容比往年改善。有關海報、參考文獻,有些還有加強空間。「地球科學科」共有32件,比往年進步,今年作品具有鄉土環境,內容如地方環境與懸浮微粒等空氣汙染之探討,可供改選國內空氣汙染。「國中組國小組生活(一)」應用共74件,分機電與資訊、環保與民生,今年作品涵蓋範圍廣泛,包括人工智慧、影像識別、電磁電壓、智慧機械、再生能源、廢水處理、生態系統、廚餘堆肥等,其實用性強,但對物理、化學、數學學理之整理尚有加強空間。「高中應用組」共50件,包括工程學科一、工程學科二、 電腦與資訊及環境科學,工程一,工程二,環境科學之參賽作品包括化學、材料、土木、生態毒性,能源科技及食品安全衛生等,學生之研究成果豐碩,提出具體有創新與應用性之工程解決方案。電腦與資訊方面,今年多元化,含AI、AR/VR、LOT等值得鼓勵。「生物」國小之作品共有21件,貼近生活環境,具有應用價值,本組實驗有些實驗樣品可增加以達統計意義。「生物」國中組本年作品共有22件,內容均相當有趣,生態觀察、自製儀器,廣泛作用,有城市生態中噪音汙染對生物之影響等。本年作品之文獻相當豐碩。「生物高中組農業與食品科」本年度作品共有10件,其實驗設計比往年佳,其實驗成果對產業應用性及成本觀念可加強。「高中植物組」本年度共有9件,研究題目、取材多元化,用簡易器材與藥品設計可行實驗方法,探討問題,同學們表達能力佳。但實驗紀錄仍有加強空間。「高中動物與醫學組」共有14件,其中有關智力障礙患者,常有Naa10p基因有障礙,本作品用CRISPR/Cas9之學術價值與應用佳,本題目使小鼠之Naa10p之突變株,VlllG它可改善神經障礙,使Naa10p喪失與HYPK結合能力而影響蛋白質之乙醯化,可改善細胞週期與分化及神經障礙等。另外也發現澎湖牡蠣蚵蛭如何捕食牡蠣,將可供有效找出防止蚵蛭捕食牡蠣之方法。
    綜上,本年度科展之題目及內容,具創新學術及應用價值,將可提升我國在世界上學術地位,也可增加獲得專利促進我國經濟發展。
    國小組地球科學科大會獎第一名由臺北市士林國民小學六年級的吳宜芸、林奐希、費苡瑄同學以《紫螺借東風!–探討海氣變化對海岸環境的影響》奪得,他們都是學校貝殼館的解說員,在採集貝類時,發現了在冬天才容易在海邊發現、顏色鮮豔的紫螺,他們發現紫螺的出現與東北季風以及洋流的關係很密切,因此定期採集統計高潮線上一段距離內的紫螺數量,並搭配天氣和海流資料,完整推論影響紫螺上岸的條件,再以實驗來驗證所推論的結果。實驗發現,由於紫螺需要嚴苛的氣候環境才會出現,因此可以作為監測環境、調查生態的環境指標。評審們認為他們在科展筆記展現出其研究歷程中如何收集參考資料、思考方向和調查資料的解釋示意圖等,顯示學生相當投入專題研究,且科學論點的建立相當清晰。
    臺北美國學校國二的許雲婕及國一的蔡宇翔同學,以《廢棄腳踏車~重生!人工智慧的應用研究》作品奪得國中組生活與應用科學科(一)大會獎第一名。他們善用人工智慧軟體工具,以FB Messenger結合AI評價系統,提高舉報廢棄腳踏車的處理效率。利用FB聊天機器人的互動方式,只要花3分鐘,讓每個人都能依造機器人的引導一一完成舉報,如拍攝廢棄腳踏車實體照片、拍攝的發現地點門牌等,再由AI判讀廢棄腳踏車的狀態,並轉發全省各清潔隊協助進行清運,自今年5月至7月已判讀100多台,成效相當驚人!未來更持續朝多國語言開發,除已完成翻譯將上線的英文版,更將陸續開發西班牙文版以及日文版。評審們認為本作品成功將新科技應用於現實生活,並具有公益實用性,是相當成功的作品。
    高中組環境學科大會獎第一名《擋不住的「吸」引力–新型吸管之研發》是國立民雄高級農工職業學校二年級的林以真、林穎詩、張凱越同學有鑑於塑膠吸管對環境的影響以及現行禁用塑膠吸管的規定,乃以實驗發明新的天然吸管。在試驗過後,他們以海藻膠為膠著劑、紅茶粉為骨材,製作出耐水性、吸飲功能較佳且可散發紅茶香氣的「紅茶吸管」。此種吸管耐水性佳、耐高溫及冰冷,更重要的是經實驗證明埋在土中一個月後的分解效果較塑膠吸管、紙吸管及蔗渣吸管等為佳,是最有利於環境的材質,且製作材料可由飲料店回收茶漬製作,成本低廉且非常環保!同時自製擠出成型機械,可控制出料速度維持穩定,並可製作出粗細一致且筆直的吸管。評審們認為本作品具有創新性與資源循環概念,有助於提升資源效益與生態保護的目的;除紅茶,更可用綠茶、咖啡、檸檬、冬粉等不同天然原料製成調味吸管,呈現產品多樣性之香氣。未來再進一步設計由進料到吸管產出一貫作業之成型機器,將更具商品化之競爭力。
    科教館館長陳雪玉表示,全國中小學科展從民國49年由科教館辦理以來,今年已經是第59屆,將近一甲子的歳月,培養出許多傑出科學家,更收錄了逐年擴展、精緻的歷屆作品,至今已累積8,665篇豐碩的科學研究成果。這是學校科學教育的另一課堂,對我國科學教育的扎根與拓展影響極為深遠。科展專題研究過程正是培養學生將其創新構思,以求真、求善的態度,透過實驗驗證的歷程,化為具體的解決方案,進而落實十二年國教強調的自發、互動、共好。科展,也是培養中小學學生科學素養的重要途徑。同時,她也期待學生們能持續精進,進一步參與明年初的「2020臺灣國際科學展覽會」,與來自世界各國的優秀青少年科學家,共同切磋學習,展現學生們多元創新的能力。
    相關優勝作品自即日起至7月28日下午5點在高雄展覽館北館一樓進行公開展覽,以及科學博覽會,民眾可把握時間前來參加,完整訊息與活動內容可至第59屆全國科展官網(https://nphssf59.kh.edu.tw/)以及中華民國科學展覽會臉書粉絲團(https://reurl.cc/Wnk2L)
查詢。